当今世界,软体每周升级已是常规,甚至可以随时发布修补档,而比特币的软体开发似乎陷入了某种保守主义。基础层不断固化,软体的运行方式日益严格(死板),而开发者还在开发不会破坏节点间共识的可选性优化。本文源自于
Vlad Costea 的评论专栏 《Why is Bitcoin Development soConservative?》,由动区专栏作者以太坊爱好者整理、编译与撰稿。
(背景补充:比特币重大升级|软分叉 Taproot 完成「测试网部署」!节点支持率达到 28.26%)
对于不熟悉它的人,比特币的世界里似乎从没有过新鲜事。
而另类币尝试各种各样的新想法、部署吸引眼球功能的现状,更凸显了这种扭曲的印象。
不管怎么说,比特币是一套软体,要真是产业顶尖的开发者在开发比特币,他们怎么能这么迟钝?为什么不在区块链上做 VR 游戏呢,还可以把云储存的影片片段 token 化嘛!为什么 DeFi 的流动性挖矿不是在比特币上先出现的呢?
好吧,首先,比特币是一种硬通货,用户也都认可电子黄金这个前景。其次,比特币网路是充分去中心化的,会逐步淘汰掉不受欢迎和没有必要的提议。
每个节点营运者都是独立的投票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软体和优化,同时都同意网路的根本规则。
可以拒绝运行开发者的原始码,也是这个博弈中的一环。通过拒绝原始码、不让任何一个原始码巫师(开发者)变成网路的暴君,去中心化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
这样一来,开发者就不会在有争议的软体上开发。而且,当需要修复某个漏洞时,可以预期它会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同行检查。
软分叉,实际上就是要添加到一个比特币节点中运行来实现其它目标的额外原始码。软分叉是没有争议的,因为,无论添不添加进去,都不会打破网路的共识并导致网路分裂(而如果硬分叉组织不当,就会有这种效果)。
为了解释比特币的保守主义,我们来看看两个最受欢迎的升级提案:Taproot 和 Segwit。
Taproot 最早由开发者 Gregory Maxwell 在 2018 年 1 月提出,旨在提升基础层的多签名功能模组和隐私性。
大概 3 年后,原始码已经接近完成了,而且只有 520 行。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平均每一行原始码都经过了两天的审计。
即使这个提案已经通过了同行审议、进入了推广阶段,仍然需要一些时间来说服社群成员在自己的节点中运行原始码。
到了 2020 年 9月,出现了持续的协商过程,说服用户、矿池、交易所和钱包开发者来支持这个提案。但是,跟往常一样,全节点只会在其营运者发现对自己有用的好处、并且确信原始码经过了充分的测试,才会把这些额外的原始码添加到自己的节点中。
所以,SegWit(在 2017 年获得了开发者、矿池和交易所压倒性的支持)迄今也只有 50% 的接受度。也就是说,从一些节点开始开启这一软分叉的 3年以后,仍然有一半的网路没有运行这个修复交易熔融性漏洞(malleability)的升级。
没有「仁慈的独裁者」 来强力推行一种路线图,比特币靠的是质疑和持续不断的验证。即使一些用户决定在自己的节点中运行额外的原始码,另一些人也可以选择不这样做,依然能与网路的其余部分保持同步。
开发的速度和新特性的推广显然不是 bitcoiner的优先考虑事项。大部分用户会指出,基础层的固化和「林迪效应」(某种事物存在的时间越久,其存活并维持其意义的概率越大)是他们保守主义的原因。
虽然额外的特性是有好处的,也不该激进推行变更或引入不必要的复杂性来获得这些好处—— 正如最顶尖的专家会告诉你的:复杂性是良好安全和易审计性的死敌。
Leave a Reply